頭痛篇 一位中年男子的後腦釋壓之路

🧠 頭痛篇 —— 一位中年男子的後腦釋壓之路

《那股壓在腦後的痛,原來不是我以為的病》




從恐懼到釋懷:找到痛的源頭

那天,他帶著明顯的焦急與不安前來,眉心緊鎖,開口便說:「我懷疑自己腦部微絲血管爆裂,這幾天頭痛得很厲害,還有喉嚨痛。」

他坦言,症狀來得突然又劇烈,起初確實猶豫要不要先去醫院檢查。之所以選擇先來找我,是因為過去曾有一次相似經歷——當時做了完整檢查,結果顯示一切正常,卻始終找不到真正原因。那次,醫生曾解釋過:有些頭痛患者雖然意識清楚、智力正常,但因牽涉痛或放射痛的關係,大腦可能會「誤判」疼痛來源;再加上焦慮與緊張會干擾感覺辨識,所以自己未必能精確指出痛點。這段話讓他印象深刻,也成了這次改變就診順序的原因。

他特別想知道——頭部究竟是哪個位置在作痛。
我便以微肌力測試進行檢測,結果顯示:後腦下方的左、中、右三個區域,以及頸部,都出現鎖點。

當我告訴他時,他愣了一下,隨即點頭:「最痛的地方,就是後腦右下方。」
他解釋,自己記得醫生曾說過,如果腦血管真的破裂,疼痛往往會伴隨意識混亂、劇烈噁心嘔吐、甚至肢體無力,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集中在一個可明確指認的區域。這次能準確對應到檢測出的鎖點,讓他覺得更可能是局部問題,而非腦部重大病變,因此原本的恐懼瞬間減輕了許多。




從鎖點到鬆開:扁桃腺才是關鍵

接著,我請他張開雙手,再次檢測,發現氣管有鎖點。進一步分析後,確定喉嚨痛的真正原因,是扁桃腺出了問題。

在調整過程中,我向他分享了自己過去跟隨多位老師學習、並透過自修累積的知識:人體遍佈著密密麻麻的穴位,這些穴位是毛細血管與神經交錯的匯聚點,像一張四通八達的網絡,主導著我們的生理、心理與思維狀態。

它們如同天體星辰般,有序分佈在人體這個「小宇宙」中,氣血的運行正是透過這些微小驛站傳遞。當穴位暢通時,感官、思維與健康狀態都會提升;反之,鎖點則可能引發不適,甚至影響整體運勢與精神狀態。




釋壓的瞬間:輕盈腦袋的回歸

經過一輪氣場重塑與其他調整,不到十五分鐘,他的狀態開始出現變化——眉頭慢慢舒展,眼神從渾濁轉為清亮。

他小心地轉動脖子,深吸一口氣,然後睜大眼睛看著我:「喉嚨不痛了……頭也輕了很多!」

他活動了一下脖子,笑著說:「我覺得你這個方法很特別,不像我以前去看醫生、做物理治療或找心理學家那樣分開處理。以前看醫生就是檢查、開藥、觀察;做物理治療要一週一週地放鬆、做運動;心理學家則是傾聽、引導情緒。每個都有用,但都要跑好幾個地方、花很多時間,還得配合吃藥、做運動,慢慢才有感覺。

你這裡是一次就把幾個層面一起處理——鎖點釋放、肌肉放開了,情緒也跟著輕了。就像同時打開三道鎖,整個人一下子順了起來。這種輕盈感,我以前從來沒在短短十幾分鐘內體驗過。」

他停了一下,又補充道:「我知道你自己也說過,你只是個普通人,不是什麼神醫。你的跨領域知識,是從多方面的老師學來的,加上自己長期自修累積回來的,但最難得的是你懂得怎樣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,並且在實際上靈活應用。

老實說,你確實是有料的。雖然我知道你想低調,不喜歡被捧得太高,但我覺得你做到的,比我以前接觸過的很多專業人士都更高超。可能是我這次剛好心態比較開放去嘗試新的東西,又剛好遇到你,才有這麼快的效果。這種機會,不是每個人都能碰上的。」

聽到他這麼說,我只是笑了笑,沒有多回應,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他的狀態上——因為我知道,真正重要的,是接下來要確保這份輕盈感能穩定延續,而不只是短暫的驚喜。




後續追蹤與建議

在確認他的頭部與喉嚨的不適已大幅減輕後,我提醒他,雖然這次的改善很明顯,但要讓身體維持在輕盈、暢通的狀態,還需要配合日常的調整與觀察。
我建議他:

  • 留意身體訊號:一旦感覺後頸或頭部有緊繃感,不要硬撐,先做簡單的伸展或深呼吸。

  • 減少長時間固定姿勢:尤其是低頭滑手機、長時間盯著螢幕,最好每 30–40 分鐘起身活動一下。

  • 情緒管理:壓力與焦慮會放大疼痛感,適度的放鬆練習(如靜坐、散步)有助於減少復發機率。

  • 定期檢測:不必頻繁,但可以在感覺狀態下降前,主動回來檢測與調整,避免問題累積。

他聽完後點點頭,笑著說:「我會記住的,這次的感覺太特別了,我不想再回到之前那種壓著的痛。」




 ✨ 感悟 ——— 給香港朋友的一段話

很多時候,當我們感到身體不適,第一反應往往是求助於醫生,這或許是最為熟悉的途徑,也可能因為有醫療保險的支持,讓我們覺得安心。我們期待通過醫生的診斷,找到明確的病因,並通過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。

然而,在大量的個案中,我逐漸意識到,症狀往往只是浮在表面的信號,其背後可能牽涉到更深層的原因,例如能量的流動是否順暢、情緒的狀態是否平衡,甚至是長期累積的思維模式是否健康。事實上,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因素長期影響造成的,但醫生往往難以察覺這方面,他們更多地是從表徵上面去處理,因此很多病人即使治療數次,仍然未能解決問題,因為沒有觸及問題的真正核心。

人的健康與狀態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與心理素質、靈魂的追求、人生的目標、觀念的焦點、氣場的能量、性格的特質、思想的模式、行為的習慣,以及處事的方式與策略等多個層面相互影響、緊密交織。這些內在因素共同塑造著一個人的選擇、行動與反應,進而影響其生活走向與所謂的『個人運程』。

因此,我們需要內外兼修,既要關注外在環境的調整,更要重視由內而外的根本轉變。如果僅僅依賴改變外在環境來期望轉變運程,往往難以持久,甚至可能事倍功半。而我所做的氣場重塑,恰好能夠填補這個空隙或缺憾,從更深層的能量層面去調整,從而促進身心的整體健康。

求助者的描述固然重要,可以作為參考,但要探尋更深層的原因,可能需要藉助微肌力測試等方法來輔助確認,從而避免判斷與調整方向出現偏差。完成調整後,也應該用特定的方法進行自我檢驗,確保效果達到預期,並及時進行調整。

以一位個案為例,他過度憂慮的情緒,可能源自某些能量鎖點的阻塞。這些鎖點的開合狀態,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情緒傾向。例如,在一些情緒容易低落的人身上,常見的鎖點包括神某、承某、某門、命某等。當這些鎖點引發心理不適時,可能會導致人體各個器官出現慢性功能性障礙。及時關注這些鎖點,並進行適當的調整,才能減少長期的負面影響,而找到合適的方法與引導,更能事半功倍。

療癒的真諦,或許就在於此——回歸內心,聆聽身體真實的聲音。而這份探索與轉變,並非一蹴而就,需要我們持續的覺察與行動。」




💡 最後提醒

健康與人生命運的轉變,從來不是單一行動或外在改變就能完成的。它需要我們同時向內探索,覺察自己的情緒、信念、心理和能量狀態,並向外尋求支持,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,更重要的是,要相信自己內在的自癒力,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啟動它。

從今天起,嘗試多留意自己的內在狀態,傾聽身體的聲音,覺察情緒的起伏,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並勇敢地尋求值得信賴的專業協助,例如氣場重塑,讓這份由內而外的轉變真正落地生根,並在您的生命中持續綻放,引領您走向更健康、更豐盛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