🧠 頭痛篇 —— 一位中年男子的後腦釋壓之路
《那股壓在腦後的痛,原來不是我以為的病》
從恐懼到釋懷:找到痛的源頭
那天,他帶著明顯的焦急與不安前來,眉心緊鎖,開口便說:「我懷疑自己腦部微絲血管爆裂,這幾天頭痛得很厲害,還有喉嚨痛。」
他坦言,症狀來得突然又劇烈,起初確實猶豫要不要先去醫院檢查。之所以選擇先來找我,是因為過去曾有一次相似經歷——當時做了完整檢查,結果顯示一切正常,卻始終找不到真正原因。那次,醫生曾解釋過:有些頭痛患者雖然意識清楚、智力正常,但因牽涉痛或放射痛的關係,大腦可能會「誤判」疼痛來源;再加上焦慮與緊張會干擾感覺辨識,所以自己未必能精確指出痛點。這段話讓他印象深刻,也成了這次改變就診順序的原因。
他特別想知道——頭部究竟是哪個位置在作痛。
我便以微肌力測試進行檢測,結果顯示:後腦下方的左、中、右三個區域,以及頸部,都出現鎖點。
當我告訴他時,他愣了一下,隨即點頭:「最痛的地方,就是後腦右下方。」
他解釋,自己記得醫生曾說過,如果腦血管真的破裂,疼痛往往會伴隨意識混亂、劇烈噁心嘔吐、甚至肢體無力,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集中在一個可明確指認的區域。這次能準確對應到檢測出的鎖點,讓他覺得更可能是局部問題,而非腦部重大病變,因此原本的恐懼瞬間減輕了許多。
從鎖點到鬆開:扁桃腺才是關鍵
接著,我請他張開雙手,再次檢測,發現氣管有鎖點。進一步分析後,確定喉嚨痛的真正原因,是扁桃腺出了問題。
在調整過程中,我向他分享了自己過去跟隨多位老師學習、並透過自修累積的知識:人體遍佈著密密麻麻的穴位,這些穴位是毛細血管與神經交錯的匯聚點,像一張四通八達的網絡,主導著我們的生理、心理與思維狀態。
它們如同天體星辰般,有序分佈在人體這個「小宇宙」中,氣血的運行正是透過這些微小驛站傳遞。當穴位暢通時,感官、思維與健康狀態都會提升;反之,鎖點則可能引發不適,甚至影響整體運勢與精神狀態。
釋壓的瞬間:輕盈腦袋的回歸
經過一輪氣場重塑與其他調整,不到十五分鐘,他的狀態開始出現變化——眉頭慢慢舒展,眼神從渾濁轉為清亮。
他小心地轉動脖子,深吸一口氣,然後睜大眼睛看著我:「喉嚨不痛了……頭也輕了很多!」
他活動了一下脖子,笑著說:「我覺得你這個方法很特別,不像我以前去看醫生、做物理治療或找心理學家那樣分開處理。以前看醫生就是檢查、開藥、觀察;做物理治療要一週一週地放鬆、做運動;心理學家則是傾聽、引導情緒。每個都有用,但都要跑好幾個地方、花很多時間,還得配合吃藥、做運動,慢慢才有感覺。
你這裡是一次就把幾個層面一起處理——鎖點釋放、肌肉放開了,情緒也跟著輕了。就像同時打開三道鎖,整個人一下子順了起來。這種輕盈感,我以前從來沒在短短十幾分鐘內體驗過。」
他停了一下,又補充道:「我知道你自己也說過,你只是個普通人,不是什麼神醫。你的跨領域知識,是從多方面的老師學來的,加上自己長期自修累積回來的,但最難得的是你懂得怎樣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,並且在實際上靈活應用。
老實說,你確實是有料的。雖然我知道你想低調,不喜歡被捧得太高,但我覺得你做到的,比我以前接觸過的很多專業人士都更高超。可能是我這次剛好心態比較開放去嘗試新的東西,又剛好遇到你,才有這麼快的效果。這種機會,不是每個人都能碰上的。」
聽到他這麼說,我只是笑了笑,沒有多回應,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他的狀態上——因為我知道,真正重要的,是接下來要確保這份輕盈感能穩定延續,而不只是短暫的驚喜。
後續追蹤與建議
在確認他的頭部與喉嚨的不適已大幅減輕後,我提醒他,雖然這次的改善很明顯,但要讓身體維持在輕盈、暢通的狀態,還需要配合日常的調整與觀察。
我建議他:
留意身體訊號:一旦感覺後頸或頭部有緊繃感,不要硬撐,先做簡單的伸展或深呼吸。
減少長時間固定姿勢:尤其是低頭滑手機、長時間盯著螢幕,最好每 30–40 分鐘起身活動一下。
情緒管理:壓力與焦慮會放大疼痛感,適度的放鬆練習(如靜坐、散步)有助於減少復發機率。
定期檢測:不必頻繁,但可以在感覺狀態下降前,主動回來檢測與調整,避免問題累積。
他聽完後點點頭,笑著說:「我會記住的,這次的感覺太特別了,我不想再回到之前那種壓著的痛。」
✨ 感悟 ——— 給香港朋友的一段話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身體的不適,第一反應就是去看醫生,或許是因為這是最熟悉的途徑,也可能因為有醫療保險可以報銷,抱著希望只要找到病因、對症下藥,就認為問題能迎刃而解。
但在實際的個案中,我一次又一次看到,症狀往往只是表層的訊號,背後可能牽涉能量流動、情緒狀態,甚至長期累積的思維模式。人的健康與狀態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與心理素質、靈魂狀態、人生初衷、觀念焦點、氣場能量、性格特質、思想模式、行為習慣,以及處事方式與策略等多個層面相互影響。這些內在因素會共同塑造一個人的選擇、行動與反應,進而影響其生活走向與所謂的「個人運程」。若忽略這些由內而外的根本調整,只依賴改變外在環境來期望轉變運程,往往難以持久,甚至可能以失敗收場。
求助者的描述只能作為參考,真正的原因仍需透過微肌力測試去確認,才能避免判斷與調整方向出現偏差;完成調整後,也應該用特定的方法自行檢驗,確保效果達到預期。
以一位個案為例,他過度憂慮的情緒源自部分鎖點的阻塞,而鎖點的開合狀態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情緒傾向,例如在抑鬱症患者身上,常見封閉的鎖點包括:神x、承x、x門、命x、啞x、x起、強x、x宮等。當這些鎖點引發心理不適時,會導致人體各個器官造成慢性功能性障礙,及時關注並調整,才能減少長期影響;找到合適的方法與引導,更能事半功倍。
💡 最後提醒
健康與人生的轉變,從來不是單一行動或外在改變就能完成的。
從今天起,嘗試多留意自己的內在狀態,並在需要時尋求值得信賴的專業協助,讓改變真正落地並持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