🇬🇧 遙距英國案例:由抗拒到讚揚的心路歷程

🇬🇧 英國遙距氣場重塑案例


背景

她是一位居住在英國的虔誠天主教徒。多年來,受宗教教條與社會觀念的影響,她對各類身心療法始終敬而遠之——不是排斥,而是一種自我保護。原因是過程看不見、摸不著,難以量化、感受到進展、主流研究有限、容易被批評為安慰劑效應或擔心受騙。她聽過太多故事:有人投入時間與金錢,嘗試過不同專業與民間療法,卻收效甚微;於是,她選擇把懷疑放在前面,把自己放在安全的一側。


觀念的轉變

與我交流並親身體驗後,她從真實的經歷中得到了新的認知——療癒是一場雙向的相遇。當方法與人契合時,力量便會自然流動,悄然改變正在發生的事。就像生活中,有些人初次見面便一拍即合,幾句話就能產生默契;也有人雖然彼此都很好,卻總是話不投機。她明白了,關鍵不在方法的好壞,而在於當下的頻率、時機與狀態是否對得上。


不是心理作用

她清楚感受到,這種作用並不是安慰劑、心理暗示或催眠,而更像訊號被精準接通後,身體與意識共同作出的真實回應。

當下,她的呼吸頻率自然放慢,肩頸的緊繃感逐漸鬆開;Apple Watch 顯示心率變異性(HRV)比平時高出明顯幅度。這些變化並非憑空想像,而是與可追蹤的生理指標一致——HRV 提升代表自律神經進入放鬆狀態,血液循環與肌肉張力同步改善。

她後來查看 Fitbit 的即時數據,發現靜止心率略降、壓力指數下降,與她當下的輕鬆感完全吻合。這些來自日常穿戴裝置的紀錄,讓她更篤定:這不是心理安慰,而是身體真實發生的變化。




初次嘗試

在朋友的再三推薦下,她抱著「反正試一次也沒損失」的心態聯絡了我。
雖然答應了,但她心裡依然存著疑問——
「真的會有感覺嗎?還是又一次落空?」

我請她先拍一張頭部照片傳來,並叮囑她:療癒的五分鐘內,無論有任何感覺或反應,都不必刻意理會。
她坐在沙發上,心裡默數著時間,甚至有點想笑自己——
「我到底在幹嘛?隔著這麼遠,怎麼可能有用?」

然而,不到三分鐘,她忽然感到額頭有一股溫熱慢慢擴散,像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。那種感覺既陌生又真實,讓她忍不住睜大眼睛。五分鐘結束時,她立刻傳來訊息,語氣中帶著難掩的震驚與喜悅:

「好神奇!真的不痛了!」

她盯著手機螢幕,反覆讀著自己剛打出的這句話,心裡冒出一個念頭——「這…不是巧合吧?」


意外的第二次

還沉浸在頭痛消失的驚訝中,她突然想起自己長期困擾的腰痛。那是一種多年相伴的鈍痛,像背著一塊沉重的石頭,無論走到哪都甩不掉。她試探性地問我:

「那…我的腰,你也能幫忙嗎?」

我讓她再拍一張全身照片傳來。療癒開始後,她閉上眼,感覺到一股暖流從背部慢慢滲入,像有人在裡面輕輕推開卡住的地方。她的腦中閃過一絲懷疑——「不會吧…這也能有感覺?」

幾分鐘後,她睜開眼,發現腰部的緊繃感竟然鬆開了大半。她站起來試著彎腰、轉身,動作比平時輕鬆許多。她忍不住笑出聲——那是一種混合了驚訝、釋放與難以置信的笑。

「腰痛減輕了八成,整個人都輕了!」

她心裡默默對自己說——「這次…應該不是心理作用了。」


從懷疑到信任

她開始相信,我確實能幫助人療癒。
我告訴她:這並非我「治癒」了她,而是她自身的自癒力被喚醒。就像收音機,只要我們雙方同頻共振,她便能感受到我的氣場,從而產生療效。


她的感受

她形容,療癒期間有股溫暖的能量緩緩流入頭部,頭皮像有微細的步伐在移動;整個人沉浸在安穩寧靜中,精神清明,並再次強調這絕非心理作用。這次經驗徹底翻轉了她對能量療癒與「遙距」的成見。


持續的改變

「起初我也懷疑,這會不會只是心理作用?
 但療程後,我的身體自己給了我答案。

呼吸變得平穩,不再急促;Apple Watch 顯示我的心率變異性(HRV)比平常高了不少。那天晚上,我很快入睡,而且深層睡眠時間比平時多了將近一小時。

第二天早上,Fitbit 的睡眠報告顯示我的睡眠品質分數提升了 15 分。報告裡清楚標示:深層睡眠比例增加、心率變異性高於日常平均、靜止心率略微下降——這些都是 Fitbit 用來計算睡眠分數的核心指標,也正是我昨晚真實經歷的身體變化。

頭部的緊繃感也明顯減輕,原本持續的鈍痛,在疼痛評分上從 7 分降到 3 分。

我沒有特地去寫日記,但每天用的手機健康 App(iOS「正念」功能)會自動記錄我的情緒狀態;平常用的 LINE 打卡小程式,也讓我每天只要點一下心情圖示就能留下紀錄。這些數據和感受互相印證——焦慮感減少,心情變得輕鬆。

接下來數天,效果持續:頭痛未再復發,腰部緊繃感明顯降低。我原以為這只是短暫的舒緩,沒想到竟迎來了一場不可思議的轉變。

對我來說,這不是一時的感覺,而是每天都能在數據和身體反應中清楚看到的真實改變。」


 ✨ 感悟

對她而言,這次經歷印證了——什麼人會吸引什麼人,從來不只是偶然。
對我而言,療癒的核心不在「說服」,而在「相逢」。當頻率對上,能量自然會找到進入的路;隔著萬里、隔著信仰與懷疑,都不再是阻礙。那一刻,門被輕輕推開,改變便靜靜發生——不是因為心理安慰,而是因為能量在那一瞬間被允許流動。這種流動,有時跨越的是距離,有時跨越的是觀念,有時跨越的,則是人心深處多年築起的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