🫁 胸悶篇  一位金融業中年男子的呼吸重啟之路

🫁 胸悶篇 —— 一位金融業中年男子的呼吸重啟之路




《胸口那塊石頭,原來不是病》

那天的天色有些陰沉,窗外的雲層壓得很低。
他推門進來時,帶著一股室外的寒氣,西裝外套搭在手臂上,領口微微鬆開,額角還殘留著細密的汗珠——像是剛從一場漫長的會議中脫身。
他的步伐不快,但每一步似乎都帶著重量。

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。幾個月前,他是陪朋友來的,坐在旁邊安靜看著,沒有多說話。後來朋友鼓勵,他才試著做了一次調整。那時,他只是覺得「挺特別」,沒有太多感受。




高壓城市裡的隱形困境

這次,他這幾天胸口一直悶,呼吸不順,尤其在開會的時候,好像有人壓著一樣。」
他說,出於擔心,先去看了西醫,做了心電圖和胸部檢查。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,可能是壓力或疲勞,開了藥讓他回去休息。
可是還是這樣,藥也吃了,沒什麼變化。」他搖搖頭。




從卡住到鬆開

我請他坐下,先觀察他的呼吸——短促、急,肩膀微微聳起,胸口的起伏不大。
我讓他慢慢閉上眼,雙手自然放在大腿上,先什麼都不做,只是感受自己的呼吸。幾分鐘後他皺起眉頭:「好像吸不進去,胸口卡住。」

我輕輕把手放在他的上腹與胸口之間,進行氣場重塑把氣引到更深的位置。
想像你的呼吸像波浪一樣,從下腹慢慢推到胸口,再緩緩退回去。」
一開始,他的呼吸還是斷斷續續,像被什麼堵著。慢慢地,肩膀開始放鬆,胸口的起伏變得更柔和。

感覺怎麼樣?」我問。
他睜開眼,試著深吸一口氣,眼神亮了起來:「我可以吸進去了……胸口不再像有東西壓著!」
他用手輕拍胸口,像在確認這是真的,然後笑了:「剛才那種悶住的感覺,好像被人一下子打開了。」

臨走前,他回頭說:「第一次來是陪朋友,沒想太多。這次是真的撐不住了才來,原本只是想再試試看,沒想到……真的有這種感覺。」




 ✨ 感悟 —— 給香港人的提醒

這位金融業的客人,在胸悶的困擾下,先去看了西醫。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,但症狀依舊沒有消失。這讓我再次想起,很多時候,身體的不適並不只是器官的問題,而是能量與情緒在發出的訊號——只是我們習慣先用醫學檢查去尋找答案,卻忽略了另一個層面。

橫膈膜,是呼吸的核心肌肉,但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。它像一個節奏器,默默牽動著情緒的起伏。當這個區域被壓抑或卡住時,人不僅會感到胸悶、呼吸困難,還可能伴隨焦慮與煩躁。這種感覺,西醫的儀器未必能測得出來,卻真真切切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狀態。

在香港,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。節奏快、壓力大、責任重,許多人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,連呼吸都變得淺而急促。也許你自己、你的家人,甚至同事朋友,都曾經有過類似的胸悶、喘不過氣,卻在檢查後被告知「沒事」。但「沒事」並不代表一切正常,只是問題不在檢測範圍內。

正因如此,我在處理這類狀況時格外謹慎。我的工作是協助個案回到穩定與平衡,而不是把方法快速交給任何人去操作。因為如果一個人的狀態本身不穩定,就像胸口的呼吸還沒有順暢,過早嘗試各種呼吸方法,反而容易被表象迷惑。真正的改善,應該先讓自己回到穩定與清明,才能分辨哪些訊息是滋養,哪些只是讓你更混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