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的主角是一對看似普通的夫妻——家華 與 萊亞。
他們的緣分始於大學時代。那時候,兩人只是同班同學,偶爾在課堂上交換眼神,卻沒有太多交集。畢業後各自忙碌於工作與生活,直到多年後一次偶然的重逢,才重新點燃了彼此的火花。從朋友到戀人,再到步入婚姻殿堂,一切看似順理成章。
婚後,他們迎來了兩個女兒。最初的日子裡,他們和千千萬萬的家庭一樣,努力在公司裡打拼,為了升職、為了薪水、為了在社會中站穩腳步。他們的生活節奏緊湊而單調,早出晚歸,週末也常常被工作填滿。
然而,命運總會在最平凡的日子裡,悄悄埋下轉折的種子。
某一年,一場特殊的經歷徹底改變了 家華 的人生軌跡。他開始對「心靈與精神」產生濃厚的興趣。起初只是偶然翻閱一本書,卻像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。隨後,他不斷閱讀相關書籍,參加課程,甚至在網上搜尋各種資料。
漸漸地,他的腳步越走越遠——跟隨不同的老師、上師,參與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禪修,嘗試各種冥想方法。這些年累積下來,他的內心世界逐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最終,家華 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:辭去原本穩定的工作,全職投入心靈諮詢與能量療癒。他開始為人提供心理輔導、家庭溝通建議,甚至協助處理人際關係的困擾。
對 萊亞 而言,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。她曾經無法理解丈夫為何要放棄「人人稱羨」的職場道路,轉而走上一條看似不穩定、甚至有些飄渺的靈性之路。她心裡充滿不安,但因為愛與信任,她選擇支持。
隨著時間推移,萊亞 也逐漸受到影響。尤其是在生下第二個孩子、坐月子期間,她開始對丈夫所追尋的領域產生興趣。從最初的旁觀,到慢慢參與,最後甚至辭去工作,帶著孩子與丈夫一起漂泊於不同城市,接觸不同人群,透過線上或電話為客戶提供服務。
在這段期間,他們一家暫時寄住在共同朋友 秋玲 的家,距離她的店舖大約十分鐘路程。
至於我,當時正值一個特別的階段,特別專注於 修行與冥想。我常常喜歡獨自走進山林,靜坐、觀息,讓心沉澱下來。與 秋玲 平日其實很少聯絡,只是那段時間,我心裡突然升起一個念頭,想去拜訪一座自己惦記已久的山。那一刻,我才想起她——因為那座山就她的住處附近。於是,我便藉著這個機會,順道去和她敘舊。
誰也沒想到,這樣一次看似平常的探訪,會在不久之後,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症,讓我們的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。
隨著 家華 全心投入靈性探索,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徹底改變。他不再追求職場上的升遷與名利,而是專注於閱讀、冥想、與人分享心靈的體驗。他開始接觸不同的宗教與修行團體,甚至向圈內的前輩學習。
這樣的轉變,對 萊亞 來說既陌生又不安。她曾經質疑過:「我們的生活怎麼辦?孩子的未來怎麼辦?」但每當看到丈夫眼神裡那份堅定與平靜,她又無法否認,這條路似乎真的給了他新的力量。
在愛與信任的推動下,萊亞 逐漸放下抗拒。尤其是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後,她親身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壓力與身心的疲憊。當她看到丈夫透過靈性修行獲得力量,她也開始嘗試跟隨。從最初的觀望,到慢慢參與,最後,她甚至辭去了原本的工作,帶著孩子與丈夫一起漂泊於不同城市。
他們的生活方式變得與眾不同:不再固定於一個地方,而是隨著緣分與機會而移動。每到一個城市,他們都會結識新的人,接觸新的故事,並透過線上或電話為客戶提供心靈支持來維持生計。
這樣的生活,對外人來說或許顯得不穩定,但對他們而言,卻是一種「修行中的流動」。
也正因如此,他們才會暫時寄住在 秋玲 的家。那是一段過渡時期,他們需要一個落腳點,而 秋玲 的家正好成為了避風港。
我與這一家人的交集,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。最初,我只是偶爾在 秋玲 家裡見過他們幾次,點頭寒暄,沒有深入交談。他們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。誰也沒想到,這樣的淺淺交集,會在某一天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急症,徹底改變我們之間的關係。
那天,本來只是一次平常的探訪。
我從遠處走向 秋玲 店舖的樓下,準備順道和她敘舊。誰知眼前卻是一幕驚心動魄的場景。
當時萊亞 已經痛得蜷縮在地上,雙手死死抱著小腹,臉色蒼白如紙,額頭冷汗直冒。她的呼吸急促而紊亂,像是隨時會斷掉。身旁的大女兒哭著拉著她的手,聲音顫抖:「媽媽,你唔好有事呀!」
就在這時,家華 神情慌張地從樓梯上衝下來,聲音顫抖:「我唔知佢點解突然咁痛,話行唔到路!」他的眼神裡滿是恐懼,像是隨時要崩潰。
原來,幾分鐘前,家華 已經衝上樓去找 秋玲。秋玲 一邊安撫他,一邊立刻建議:「呢個情況好危險,最好即刻叫救護車!」她同時撥打熟識的中醫電話,但一時未能接通。於是,她急忙跟著 家華 下樓查看。
樓上暫時只剩下 劉先生 幫忙照看小女兒,他探頭往下望,神情緊張。樓下,大女兒哭聲不斷,家華 和 秋玲 手足無措,場面一度混亂。
我快步上前,蹲下身,冷靜地說:「先撐住!」
現場的氣氛依舊凝重。萊亞 躺在地上,呼吸急促,額頭冷汗未乾。大女兒緊緊抓著她的手,哭聲顫抖,家華 和 秋玲 仍然神情慌張,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我迅速按壓 萊亞 的人中穴,讓她保持清醒。她的眼皮顫動,呼吸依舊急促,但意識稍微回來一點。
我轉頭對 家華 說:「你幫秋玲一齊,按住佢及手上嘅救心穴及腳上嘅足三里。」
家華 雙手顫抖,結結巴巴:「我驚我唔識,會唔會按錯?」
秋玲 也慌張地說:「力度要幾大呀?會唔會整傷佢?」
我伸出另一隻手,在他們自己的小腿及手上示範:「就係呢個位置,力度唔需要太大,好似咁樣。」我的語氣堅定,像手術室裡的醫生下達指令。兩人對望一眼,深吸一口氣,戰戰兢兢地跟著做。
雖然四周一片混亂,但我心裡卻異常冷靜。因為過去十多年,我曾在街頭、地鐵、旅行途中遇過十多次突發暈倒或急症的人。我知道,慌亂只會令情況更壞,冷靜才能爭取時間。
當她情況稍為穩定的時候,她稱不想去醫院,我指示家華抱起太太往樓上的店裡去,好讓我繼續施援。我閉上眼,雙手放在 萊亞 的腹部上方,專注感應她的氣息。現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,像電視劇裡的觀眾一樣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。
約五、六分鐘後,秋玲 壓低聲音驚呼:「佢面色開始紅返!」
原本痛苦扭曲的表情,慢慢鬆開。
就在這時,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的手像被一股力量牽引,慢慢由肚臍往下移動。等我睜開眼睛時,才發現雙手已經自然而然地移到她的下腹部。這種「自動移動」的感覺非常奇怪,像是身體在替我做決定。我心裡一震,但仍然順勢而為,繼續輸氣。
十分鐘後,萊亞 的呼吸逐漸平穩,聲音顫抖卻清晰地說:「我覺得好返好多,痛由10分跌到得返1、2分。」
現場瞬間安靜下來。大女兒哭著抱住媽媽,家華 眼眶泛紅,秋玲 和 劉先生 也屏住呼吸,像剛看完一場驚心動魄的戲劇。
剛好相熟的中醫回電秋玲,她解述現況並請他快來幫忙。之後,看到支援到來後,告訴他們:「雖然暫時穩定,但還是由中醫接手診斷一下,我先行離開回去調息。」
及後,萊亞腹部仍有痛感不適,中醫仍建議送醫院檢查,經詳細檢查後終於揭示了真相——宮外孕。醫生立刻安排手術,避免危及她的生命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會突然劇痛,以及為什麼我的手在那一刻自動移到下腹部。
對在場的每一個人來說, 2018 年 8 月一個午後的經歷,既驚險又神秘。有人說是巧合,有人說是直覺,但對我而言,那更像是一種「無聲的引導」。
第二天,手術結束後,萊亞 的狀況逐漸穩定。醫生確認她已經脫離危險,雖然失去了那個小生命,但至少保住了她的性命。這對一家人來說,已經是劫後餘生的恩典。
數天後,秋玲 提議大家聚在一起,既是為了慶祝 萊亞 平安,也讓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有一個情感出口。於是,一場小小的聚餐在她的店舖樓上展開。
餐桌上,氣氛一開始有些凝重。家華 與 萊亞 不斷向我道謝,語氣裡帶著真誠與難以言喻的情感。劉先生 也在場,他回想起當日的情景,仍心有餘悸:「嗰陣真係好危險,我以為佢會暈過去……」
就在這時,一位新面孔出現了。她是 梅朵,一位曾經學過靈氣的年輕女子。她聽說了這次的急救經歷,特別請 秋玲 幫忙引薦,想親自見我一面。
當梅朵帶著好奇又急切的眼神問我:「你當日做嘅,係咪同靈氣差唔多?定係氣功?」我輕輕一笑,語氣平和地答道:「我過去確實接觸過唔同形式嘅氣功,但最核心嘅,係一位老師傳授我一套內功修練法。佢唔係表面嘅能量操作,而係深入身心、長期培養嘅功夫。對我嚟講,呢種修練唔係療癒技巧,而係生活方式,係一種內在狀態。」
我停頓了一下,補充道:「我知道坊間有好多靈氣或能量療癒師,但我所學嘅唔係套公式或儀式,而係一種對身體、呼吸、意念同自然節奏嘅深度理解,唔係靠手勢或符號。」
梅朵聽完,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然後分享咗佢用靈氣幫狗狗舒緩情緒嘅經歷。隨著佢嘅故事,餐桌上其他人都開始打開心扉,分享自己靈性旅程中嘅探索與轉變。氣氛變得柔和而真誠,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嘅方式,尋找著與生命更深層次嘅連結。
家華 談到自己如何從職場轉向心靈探索;萊亞 則說起這段經歷如何讓她重新思考「安全感」與「信任」的意義;梅朵 分享靈氣的體驗;秋玲亦分享了不少她過去曾接足過的能人異事的經歷;劉先生 雖然不是修行者,但也坦言當晚親眼見到的變化,讓他對「超自然力量」有了新的思考。
我們從午餐聊到黃昏,從黃昏聊到深夜。話題從生命、宗教、靈性,一直延伸到家庭、愛與失落。每個人都像卸下心防,把最真實的經歷攤開在桌上。
夜深時,我提醒 萊亞:「你要好好休息,明天還要回醫院複查。」她微笑著點頭,眼神裡帶著一種劫後餘生的釋懷。
那一夜,沒有華麗的言辭,卻有一種無聲的力量在流動。它不僅療癒了 萊亞 的身體,也讓在場的每一個人心裡,都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記。
翌日清晨,家華陪著萊亞走進醫院複查。雖然她的狀況暫時穩定,但每個人心裡都明白,這並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事。
醫生神情凝重,語氣不容忽視:「這是宮外孕。幸好你們及時趕到,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。」
隨後,他耐心解釋:宮外孕是一種極度危險的情況,受精卵沒有著床在子宮,而是停留在輸卵管或其他位置。一旦破裂,會造成嚴重內出血,甚至危及生命。萊亞當日的劇痛,正是這個隱患的警號。
聽到這裡,家華與萊亞同時愣住。腦海裡,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再次浮現——她痛得蜷縮在地,臉色慘白,呼吸急促,隨時可能昏厥。而就在那個瞬間,我的手彷彿不受控制般,自然而然地移到她的下腹部,正好覆蓋在最危險、最需要守護的位置。
當晚,家華悄悄對我說:「醫生話,如果再遲一步,可能就救唔返……你當日真係幫咗大忙。」他的眼神裡閃爍著感激,卻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,好像在努力理解眼前這份不可思議。
對我而言,這並不是什麼「神蹟」。醫生的診斷提供了冷靜而嚴謹的科學解釋;而那雙自動下移的手,卻像是來自某種無聲的召喚。理性與神秘,在那一刻並肩而立,互不否定,卻又彼此映照。
或許,這就是生命的奧秘——當人類走到最危險的邊緣,總會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,推動我們做出那唯一正確的選擇。
事後,為了感謝我,家華 特地傳授給我一門從未聽過的秘技。那並不是氣功、內功、冥想或打坐,而是一種極少人知道的「轉化之法」。
在傳授的過程中,他語氣低沉而慎重地說:
「你知唔知,現代人最常見嘅病,由淺到深都有。最普通嘅,好似感冒、咳嗽、腸胃炎;再嚴重啲,就係三高——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。再往上,仲有腦神經相關嘅病,例如中風、癲癇、柏金遜、阿茲海默症;精神病,例如抑鬱、焦慮、躁鬱;甚至癌症、愛滋病,或者啲罕見病。幾乎全部人,最後都要靠西藥去壓住。
表面上,好似病好咗,但其實藥物入面好多成份,長期落去會慢慢傷肝、傷腎。普通人未必察覺,因為係一種慢性中毒。先係覺得唔舒服,去睇醫生,食藥,好返;但日子耐咗,身體器官就開始出問題。呢個循環,幾乎冇人能避開。」
他停頓了一下,眼神深邃,繼續說:
「無論乜嘢種類,藥物嘅效力其實好低,因為佢哋要經過好多層阻隔先至到達病灶。最明顯嘅,就係腦部嘅疾病。藥物入口之後,要經過胃腸吸收、血液循環,再到達腦部,但腦有一個天然屏障——血腦屏障(Blood–Brain Barrier)。呢個屏障好嚴密,幾乎所有大型分子藥物都過唔到去。結果,藥力大多消耗於身體其他部位,真正能進入腦部的極少,效用自然大打折扣。
所以你會見到,無論係中風、柏金遜、阿茲海默症,甚至精神病、抑鬱症,醫生開咗好多藥,但病人往往只係壓住症狀,冇辦法真正根治。至於癌症、愛滋病、甚至罕見病,藥物嘅副作用仲會慢慢侵蝕肝腎,造成慢性中毒。表面上係病情受控,但其實係用時間去換取代價。」
他望住我,語氣變得更堅定:
「以前我老師就話過,特別係腦神經嘅病,藥物幾乎冇可能真正修復斷裂嘅神經,所以醫生會話『無得醫』。但能量唔同,氣可以穿透所有屏障,直達最深層。將來你應該多啲處理呢類個案,因為而家好多病人基本上係等死,西醫冇乜辦法,但能量療癒可能係佢哋唯一仲有嘅希望。」
那一刻,我心裡暗暗一震。但同時,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「意外的驚喜」。因為在過去的歲月裡,我早已多次經歷過類似的情況——誤打誤撞,在某些時候或某些機緣下,總會有人突然出現,傳授我一些知識或秘密招數。雖然我未必能馬上完全掌握,甚至有些時候會忘記,但往往在未來某一天、某個地點、遇到某個病人或案例時,那些被遺忘的片段會突然浮現,啟發我去探索,甚至發明出一種全新的技能。
這些經歷,就像武俠小說裡的主角,行走江湖,無意間得到前輩高人指點,留下幾招真傳。當時或許不覺得特別,但在關鍵時刻,卻能化為致勝的力量。
因此,家華的這番傳授,對我來說並不突兀,反而像是命運早已安排好的一環。這一切,讓我更加確信:無聲的力量,不只是當下的救命之舉,而是一條貫穿生命的線索。
它提醒我:
每一次相遇,或許都藏著一份傳承;
每一次危機,或許都孕育著新的啟發;
每一次無聲的低語,或許都在引導我走向下一個使命。
我心裡隱隱知道,這樣的經歷不會是最後一次。將來,必定還會有更多的個案出現,讓我去印證家華所說的一切。
第七章 感悟:無聲的力量
這一連串的經歷,對每一個人來說,都是一場震撼。
對 家華 而言,業力的確很難避免,他更堅定了自己走在靈性之路上的選擇;
對 萊亞 而言,她並不知道自己懷有身孕,因此沒有過多的悲傷,反而更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愛的重量;
對 秋玲 與 劉先生 而言,他們親眼見證了一場「無聲的奇蹟」;
而對我而言,這不僅僅是一場急救,更是一種提醒。
那是 2018 年 8 月的一個午後,大約 2:30,陽光正烈,卻沒有人想到會在樓梯口上演一場生死交關。事後回想,仍然覺得像一場夢。
在聚會上大家曾各有感慨地表示:
家華:作為一位修行者,明白因果與緣起的道理。他輕聲對家人說:「這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一課。生命來去自有因緣,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中領悟。」這句話,讓在場的人都靜默下來。
劉先生 忍不住說道:
「嗰一刻,我真係嚇到唔識反應。但你出手之後,好快就見到佢面色同呼吸有變化。老實講,就算係中醫、西醫,都未必能做到咁快、咁有效。呢種轉變,我一生人都未見過。」
秋玲 接著補充:
「我過去識好多奇人異事,見過唔同嘅手法同技巧。但當日下午你做嘅,唔似係單純嘅技術,而係一種直達核心嘅力量。甚至其他療癒者,都未必能做到咁徹底。嗰種感覺,好似你同佢之間有一條看不見嘅通道,能量就咁自然流動。」
梅朵 靜靜聽著,眼神裡閃爍著光。她並沒有親眼見到當日的情景,只是透過秋玲 的回憶與描述,才逐漸拼湊出那一幕。她低聲說:
「我雖然學過靈氣,對能量療癒都有一定嘅體會。但聽你哋講返當日下午嘅經歷,我覺得已經唔止係療癒,而係一種更高層次嘅『引導』。你能夠喺最關鍵嘅時刻,激活她的自癒力,令生命自己去調整。呢種境界,真係唔簡單。」
這些話,不是讚美,而是他們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聽的真實感受。那雙「自動下移」的手,或許是直覺,或許是潛意識的引導,又或許是某種更高的力量在推動。無論如何,它讓我再次確信:在生命的邊緣,總有一股無聲的力量,默默守護著我們。
自從 2018 年那次驚心動魄的經歷之後,我心裡一直記著家華的話。他曾經慎重地叮囑我:「將來你應該多啲處理呢類個案,因為好多病人基本上係等死,西醫冇乜辦法,但能量療癒可能係佢哋唯一仲有嘅希望。」
當時我只是暗暗點頭,覺得這話份量很重,卻未曾想到,命運的安排會在多年後應驗。
2024 年 7 月,我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子。他在接受頸部血管手術後不久,突然中風,留下嚴重後遺症。醫生對他的妻子直言:
「我們只能觀察,目前沒有其他辦法。中醫在這種情況下也難以介入,因為血管與神經的損傷已經形成,只能靠藥物控制,慢慢觀察病情。」
這句話,像一把重錘,擊碎了家人的希望。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位男子,每日以藥物支撐著生命的延續,卻同時承受著副作用的陰影。
就在那一刻,我腦海裡閃過一個熟悉的片段——那是家華曾經教過我的「轉化之法」。他說過,藥物雖然必要,但其中的某些成分會在體內留下殘餘,長久下來形成慢性中毒。而能量的運行,有時能幫助身體把這些「不需要的東西」轉化或排解,減輕藥物帶來的副作用。
雖然我當時未必完全掌握,但這些年來,我早已習慣了這種「誤打誤撞」的傳承:在某些時候或某些機緣下,總會有人把一些知識或秘密交到我手上。雖然有些會被我暫時忘記,但往往在關鍵時刻,它們會突然浮現,提醒我該怎麼做。
那一刻,我心裡明白,這不是偶然,而是命運的呼喚。至於那門方法的真正奧秘,或許要等到未來的某個案例,才會真正展現出來——而我隱隱知道,那一天終將到來。我沒有多說什麼,只是靜靜地陪伴。當時,我並沒有公開任何方法,也沒有承諾什麼。只是心裡很清楚,這是一個「時機」。
這些年來,我逐漸學會不再急於解釋「為什麼」,因為理性與神秘本就不是對立,而是互為映照。醫學有它的嚴謹,能量有它的流動;一個解釋「怎樣發生」,另一個則提醒「為何會在此刻發生」。
或許,這就是「無聲的力量」真正的意義——它不是奇蹟,而是一種印證。印證我們的選擇,印證我們的信念,也印證生命在最脆弱的時刻,仍然有一股力量在守護。
當我寫下這段後記時,心裡很清楚:這並不是結束,而是另一個開始。因為只要還有人在尋找希望,這股無聲的力量,就會繼續出現,繼續印證。